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扁平足」標籤的文章

三足弓發展中,橫弓的重要性占40%

圖片
  你肚子餓了嗎?這次聊吃~ 根據國外研究團隊的  #神比喻 ! 一片剛烤好的🍕 ,因為整片很柔軟,所以無法輕易地用手將🍕 完整的拿起來,有起司的地方一定會向下彎曲,您可能就吃不到🍕最美味的精華。 但是,如果🍕的麵包邊那一側折一半起來, 🍕就會變得比較堅挺,這樣就可以方便地拿起🍕 ,並且同時享受到美味的餡料了。 2020年於“Nature” 期刊的研究揭開了 #橫弓 的重要性:「# 現代人足弓的穩定度,有40%是要 歸功於橫弓的結構 」過去以來,我們都認為人可以開始直立行走,就是因為我們有足弓的結構。一般人印象中的「足弓」,往往指的是腳窩那裡的 # 內側縱弓 。 研究團隊點出了人類演化的過程中:「 橫弓結構很有可能是讓人可以站起來的一個關鍵,跟猿人比起來,較短的腳趾頭可以幫助,長距離的行走。 」演化成現在三足弓的穩定的結構,讓人們站立、行走時穩定,同時具不同的方向折曲度,可因應各種行走地面。  扁平足的人因為缺乏「內側縱弓」,可能會對身體的其他部位造成壓力並導致足部疼痛,且不耐行走,所以才不用當兵。國外這份有關橫弓重要性的研究報告也提供了可能的解釋,有些扁平足的人,因為有橫弓的構造,所以相對減少很多慢性疼痛或受傷的問題。 沒有PIZZA也沒關係,大家可以是著拿起一張紙,平平的拿紙張一定會垂下去,但只要一端稍微捲屈一點,紙張就能保持比較直挺的狀態。橫弓就跟這微微的捲曲的圓弧有著類似的作用,幫助撐起腳掌,維持足弓整個立體結構! 文章出處: 國家地理雜誌 https://www.nationalgeographic.co.uk/science-and-technology/2020/03/why-human-feet-evolved-arches-and-what-happens-if-you-lack-them Nature期刊 :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d41586-020-00472-z

足弓鞋墊對拇趾有什麼幫助? -細說拇指外翻(下)

圖片
鞋墊提供三足弓支撐 腳的壓力應該是有一定的分佈比例,如果壓力總是集中在大拇趾,會造成拇趾關節的擠壓,再加上種種遺傳因素,就容易引起拇趾外翻與拇趾變形。我們的腳一共有三個足弓:內側縱弓、 外側縱弓、 橫向足弓,因此,如果鞋墊單單在內側足弓部位做支撐,是不夠的,因此鞋墊設計上必須有三足弓支撐的作用下,才可以讓足部的立體結構更加完整,以達到平均分散足部壓力的功能,避免拇趾關節過多的壓力累積。尤其是有加強橫向足弓支撐的鞋墊,能直接提供前掌結構良好的支撐,每次走路的時候,腳掌所受到的壓力就都會被鞋墊分散出去。 鞋墊能使走路姿態獲得改善 體態的歪斜與錯誤的走路姿勢,會造成足部壓力的不平衡,壓力可能會著重在某一側或者是足部某個部位,因此每次走路都會產生局部壓力的累積,常見的部位就是:拇趾。因為人在正常的走路情況下,都是由足跟先著地後,再經由前掌的推進讓身體前進,所以壓力的傳導會從足跟開始到前掌,並且由拇趾部位傳出去。尤其本身足弓就比較低、足跟外翻的人,更容易把壓力偏往身體內側,也就是比較靠近拇指的方向。足弓鞋墊,可以藉由設計來引導壓力分佈。 鞋墊可減少多餘壓力 鞋墊除了三足弓的支撐,最重要還可以提供減壓的功能。三個足弓的支撐在分散大部分的壓力之後,多餘的壓力就必須再靠鞋墊的設計上來做巧思。大部分的鞋墊款式都會由單一或者至多兩種材質來去做搭配。但其實正因為每個人的腳的構造與走路需求不盡相同,因此需要多種材質的組合,搭配局部減壓的考量,來補足每個客體走路的施力習慣。 文章來源: 達特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閱讀: 先天遺傳加後天穿錯鞋 http://drfoot-loton.blogspot.com/2018/04/blog-post_69.html 真正的外翻角度 http://drfoot-loton.blogspot.com/2018/11/blog-post.html 高跟鞋有多傷腳? http://drfoot-loton.blogspot.com/2018/05/blog-post_6.html

真正的外翻角度-細說拇趾外翻(中)

圖片
拇趾外翻也會受遺傳影響   每次說到拇趾外翻,很多人都會趕緊撇清:「我都沒穿高跟鞋唷!」但其實有很多先天的因素會容易造成( 詳見:細說拇趾外翻(上) ),如果先天就比別人多了一些危險的因子,再加上後天沒有注意穿鞋習慣與其他足部保健,就使得你會比較容易發展出拇趾外翻問題。 拇趾外翻程度分級 要判定拇趾外翻,最直接的就是看大拇趾偏移的角度,外翻角度越大就表示拇趾外翻越嚴重,而且,拇趾外翻若越嚴重,也越可能產生疼痛或者趾頭變形問題。 要了解拇趾外翻嚴重程度,需要知道以下兩個角度: 1、 HVA,拇趾外翻角度(Hallux valgus angel) 2、 IMA,第一蹠骨間的角度(Intermetatarsal Angle) (如下圖所示) 依照上面所說的HVA與IMA角度來判定,外翻程度有四級,分別為正常、輕微、中度、嚴重: 正常:HVA<15度、IMA<9度 輕微:HVA15~20度、IMA9~11度 中度:HVA20~40度、IMA11~18度 嚴重:HVA>40度、IMA>18度 遺傳因子影響拇趾外翻容易發生 之前有提到,醫學研究證實拇趾外翻受到許多「先天遺傳」條件的影響,關聯如下: 1、 較大的IMA角度: 如果天生第一蹠骨就屬於比較內偏的人,後天再因為穿著楦頭較窄的鞋子造成壓迫,歪斜的趾骨與蹠骨形成弓的形狀,再加上腳趾肌肉像是弓上的弦緊繃的拉扯,就容易形成弓弦作用,而造成拇趾往外偏移外翻。 2、 較長的大拇趾: 大拇趾較長在穿鞋走路時,若穿著鞋頭比較窄或尖的鞋款,就更容易受到鞋子的擠壓,讓大拇趾承受的壓力也會比較大,使得拇趾容易向外偏移,進而發展成拇趾外翻。 3、 拇趾韌帶較鬆: 拇趾韌帶比較鬆的話,造成拇趾關節的穩定度比較低,因此大拇趾承受壓力時,比較容易變形,尤其加上前兩個條件,或者是NG的穿鞋習慣,就會比較容易有拇趾外翻的問題。 不同嚴重程度的拇趾外翻之處理方針 然而不同程度的外翻也有相對應的處理方式: 輕微:可穿著保健鞋墊,且可以訓練腳部的肌肉力量來改善。 中度:可使用足部輔具如:矯正鞋墊、拇趾外翻支架、分隔墊等,且搭配衛教運動來改善外翻的角度;且也避免長時間穿著楦頭過窄的鞋款。 嚴重:到了這程度一般都會需要開刀,開玩刀後,仍須穿著保健鞋墊且配合適當的輔具...

長期W型坐姿,影響三大問題:內八、X型腿、扁平足

圖片
2~3歲左右的小朋友正是活動力旺盛的時候,並且也正探索著世界的各種新奇,常常看他們在地上專心玩玩具的時候,就覺得特別療癒。但是,等等!你有注意到小朋友是否會常常維持像這樣的W型坐姿嗎? 甚麼是W型坐姿 孩子在坐著的時候,雖然看起來像是跪姿,但是屁股直接坐在地板上,小腿都在兩邊外側,看去就像一個英文字母「W」。在發育的過程中,骨骼都尚未定型,若長期習慣用這樣的坐姿,很容易引發3大問題: (1)影響肌肉、韌帶發育不平衡 W型的坐姿會使大腿韌帶內側緊縮,大腿外側肌力不足,因此站著的時候因為大腿內側的肌肉拉的比較緊,加上小腿在坐姿的時候是往外撇的,所以腿部會成X型腿型態。X型腿在醫學上的名稱叫做「膝蓋外翻」(Genu valgum),看起來膝蓋合併的情況下,腳跟卻是分開的(如下圖所示)。 (2)影響骨頭發育過程 骨頭在發育期間,常有W型坐姿的小朋友,大腿骨在發育的過程中會容易發展更多往內旋轉的角度,所以腳在走路的時候就會向內撇,因此就會造成內八步態(如影片所示)。如果在骨骼還在發育的時期就發現有內八步態,還有機會介入矯正,若等成人之後,骨頭與肌肉用力方式都定型了,走路習慣要再修正也就更困難。 (3)影響足部發育 一旦影響腿型與走路的方式,就會進而影響到足弓的發育,常會合併扁平足與足跟歪斜問題(如下圖所示)。因此,如果有發現腿型跟步態有問題,要趕緊幫小朋友安排下肢與足部整體評估。 要怎麼樣改掉W型坐姿 【行動一】:避免小朋友的W坐姿,可改為盤腿坐。 【行動二】小蝴蝶運動:採坐姿,兩腳腳底相貼,膝蓋盡量彎曲,腳跟向身體方向收,孩童兩手壓兩側膝蓋,往下碰地面20次,重複五次。 Dr.Foot 林維政 物理治療師 資料來源 - Dr.Foot 達特富足部評估中心 Dr.Foot 羅東專業足部評估中心 預約專線:03-9557512 中心地址:宜蘭縣羅東鎮林森路92號 營業時間:週二~週六 13:00~21:00 線上預約足部評估  http://www.drfoot.com/booking.asp

解析寶寶腿型發展(O型腿與內外八)

圖片
你知道兒童鐘擺現象嗎? 隨著骨骼系統發展,寶寶的腿型基本上會從O型到直立,又變成X型腿,之後逐漸形成正常直立狀態,這些變化都是正常的發展過程喔!以下分別說明: 新生兒~1歲半:O型腿 嬰兒在子宮裡長時間維持蜷曲的姿勢,剛出生時,小腿骨與腳掌仍是往內彎曲,因而自然形成「O型腿」狀態,屬於正常現象。 1歲半~2歲:正常腿型 寶寶1歲以後,開始會從坐姿站起來,並學習走路,O型腿的情形會在半年到一年之內慢慢矯正,腿型逐漸拉直。 2歲~4歲:X型腿 隨著體重與活動增加,膝蓋關節會逐漸往外翻,所以會呈現X型腿。 4歲~6歲:正常腿型 寶寶4歲以後,X型腿的角度會逐漸減少,慢慢拉直。成長到6~7歲時,雙腿通常就會發育成大人的模樣,並逐漸定型。 ※正常的腿並不完全是一直線,而是有些許的外翻,平均約6度以內。 須就醫檢查的情況 若7歲以上仍出現異常腿型,則須尋求專業醫療檢查評估,看是否為足部結構、疾病問題或生長板異常所造成,才能選擇適當的治療及輔具。 外觀異常 如果寶寶左右兩腿不等長、內翻或外翻的角度不對稱,彎曲的角度太大,或出現明顯不符合以上變化歷程的話,可能就是「病理性變形」,需要請醫師進一步診斷。 行為異常 如果寶寶走路姿勢很奇怪,或經常跌倒、走沒幾步路就抱怨腿痠等,建議爸媽就可以帶小孩到復健門診或骨科門診進一步檢查。 腿型異常會有什麼影響? 以生物力學的角度,O型或X型腿都會造成膝關節兩側受力不平均,導致膝蓋壓力增加,加速膝蓋磨損,使得走路或運動時感覺不適與姿勢異常,也會造成日後老年關節退化問題。 圖片來源: 獨行的蠍子 矯正鞋墊的作用 8歲以前是腿型的黃金調整期,一般的O型或X型腿可以透過矯正鞋墊輔助調整,再搭配相應的運動訓練,可以幫助腳回到正確的位置。 若是成人O型或X型腿,因骨骼已經定型,矯正鞋墊的作用就在於預防與減緩退化,透過三足弓支撐、角度調整,來達到均壓、減壓作用,減緩膝關節磨損與退化的速度。

先天遺傳加後天穿錯鞋-拇趾外翻回不去嗎?

圖片
《足踝研究期刊(Journal of Foot and Ankle Research)》曾在2010年刊登一篇研究,學者收集了世界各地的英文、俄文、西班牙文、德文、中文的調查加以分析,發現全球拇趾外翻的盛行率在18~65歲之間為23%,也就是將近每4人就有1人有這種困擾,65歲以上更佔35.7%,即每3人就有1人就有拇趾外翻問題。在台灣可能每10個人就有一個患有中、重度的拇趾外翻,只是人們不見得知道在不影響行走或不感到疼痛的情況下,多數人會選擇忽視。 許多拇趾外翻的人,小時候就有拇趾關節彎曲的現象,若沒有進行腳趾肌肉的鍛鍊,長大後關節彎曲會加劇,有的還會演變成嚴重的腳趾變形,甚至疊趾。 典型的拇趾外翻,也就是腳背第一掌骨與大拇趾之間的關節,呈現外凸彎曲的樣貌,常伴隨其餘腳趾的擠壓變形、足部疼痛。 拇趾外翻形成的原因,跟據國內外醫學研究證實「遺傳」是最大的因子,拇趾外翻是足部骨骼形狀,也就是由腳型所導致的變形,而腳型則遺傳至父母、家族長輩。而穿錯鞋子卻是間接加劇拇趾外翻的因素。 以足部拇趾關節彎曲的角度來說 15度以下算是正常,一般人角度介於10~15度之間。 15~25度,則有輕度拇趾外翻 25~40度算是中度 超過40度,就算是重度拇趾外翻。 哪些腳型容易導致拇趾外翻? 1.足部拇趾與第二指之間的距離太開 拇趾外翻最重要的原因是足部大拇趾與第二指之間的距離太開,當前兩根腳指的指骨分太開,會使大拇趾往第二指靠攏,如果再受到不當擠壓,拇趾的關節便會產生變形。 2.拇趾韌帶較鬆 韌帶鬆弛也是原因之一。「有些人的韌帶比較容易拉力不平衡,體質上容易拇趾外翻,通常是家族性的,媽媽有,女兒也就有,」 3.扁平足或高足弓 扁平足的人因為骨頭構造使然,比較容易因拇趾外翻引起疼痛。旋內(比較扁平)的腳壓力傾向內側比較容易變形或有症狀,但也有許多正常足弓或高足弓患有某種程度的拇趾外翻。 《什麼是扁平足?》   4.長期不正確的穿鞋習慣 高跟鞋、巫婆尖頭鞋,鞋子的擠壓在大拇趾處,使壓力被拉向第二趾而變的疼痛、形成滑液囊、前掌底起繭、橫弓塌陷,常見於女性。 不想開刀,如何與拇趾外翻和平共處? 》選較寬的鞋子楦頭、善用輔具減輕不適 要減輕足部拇趾外翻,還是得從鞋子做起。   穿適合的鞋子...

O型腿與X型腿

圖片
什麼是O型腿與X型腿? 當立正站好時,一般狀況下從正面看兩側膝關節與踝關節內側會相互靠在一起,雙腿各呈一直線。 但若雙踝貼近但雙膝之間距離過大,遠看會呈現 O 字形,稱為膝內翻或俗稱 O 形腿; 反之,也可以是雙膝靠近但雙踝之距離卻過大,遠看呈現 X 字形,稱為膝外翻或俗稱 X 形腿。 有什麼影響? 以生物力學的角度來看,膝內翻或外翻均會造成膝關節兩側的受力不平衡,導致同側壓力增加。同時對側韌帶也會因受力方向偏移,造成側韌帶鬆弛不穩、半月板損傷破裂等。除了走路或 運動時感覺疼痛與姿勢異常外,將來也是造成成年人關節軟骨退化磨損最主要的原因之一。 O型腿與X型腿,我們可以分為「兒童」與「成人」兩個階段來看~ 兒童骨骼成長的鐘擺現象 【0~2歲】-O型腿 【2~4歲】-X型腿 【5~7歲】-恢復正常 【8~10歲】-骨骼復原定型直腿 嬰兒出生前在母體內壓迫的關係,所以正常的新生兒,小腿大約呈現 10 至 15 度的內彎角度。當幼兒開始學站或走時,負重時會讓 O 型腿更加厲害。到了 18 個月到 2 歲之間,腳會慢慢變直。但之後 O 型腿持續修正,接著過度矯正,而變成 X 型腿,在 4 歲時最為明顯。之後,X 型腿又慢慢回正,在 6 至 8 歲以前,會逐漸變為正常。值得注意的是,正常的腳,並不是完全一直線,而是有些許的外翻,平均來說,在 6 度以內。這種發育現象從 O 型腿變直,再變為 X 型腿,再變直的情形稱 之「鐘擺現象」。 大部分兒童對稱性的 O 或 X 型腿都屬於生理性或發育性的現象,一般而言都較輕微,並不需要特別 X 光檢查或治療。但是如果變形特別嚴重、步態異常、大於自然矯正年齡還未自動矯正、或惡化、以及非對稱性的 O 或 X 型腿,應尋求小兒骨科醫師的診斷。 病理性O型腿或X型腿對孩子的成長影響 O型腿的臨床表徵是指膝蓋向內翻、髕骨朝內轉、兩腳踝碰在一起兩膝內側卻留有空隙,常會造成孩童產生內八步態、常跌倒、蹲不下去、骨盆往下前翻轉等問題。 兒童X型腿常見於關節過度鬆弛、扁平足併有後足外翻、習慣W型坐姿,其臨床表徵為膝蓋向外翻、髕骨朝外轉、兩膝碰在一起兩腳踝內側卻留有空隙,若將腳踝碰一起時兩膝就呈前後交疊現象。 病理性的O型腿或X型腿是指間隙大於2英寸,就會使股骨頭連帶內外轉,產生骨盆向前旋轉,進而影響脊椎與長短...